吃,已然不能吃;扔,不能随便扔,家庭过期药如何处理一直是个老大难。近日,北京部分社区推出定点回收、定期上门等多种旧药回收服务,让过期药能够“安全退场”。
很多家庭有囤药习惯智慧财讯,但一旦过期,药品的化学成分、有效性等可能发生改变。有数据显示,我国约有78.6%的家庭存有备用药品,全国每年产生过期药品预计达1.5万吨。面对如此庞大的“有毒垃圾”,相关回收处理机制却长期缺位。比如,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生产、销售、使用都做了明确要求,但对于过期药品特别是零散家庭过期药品的回收处理缺乏具体规定。许多家庭即便有心想科学处置过期药,往往还挺费劲,才能找到正规回收点。
为应对上述问题,北京通州、西城等地的社区积极创新。有的社区与商业平台进行合作,推出了“旧药回家”活动,培训送药快递小哥成为“上门回收员”,居民只需打电话预约或在网上下单,小哥就会在每月固定时段上门取药,大大降低了家庭参与过期药回收的成本;有的引进防渗漏、防破损药品回收箱,摆进社区或物业办公室,方便居民顺手处理过期药。通过技术支撑、制度设计和服务优化,北京此次探索,不仅提高了安全回收的可达性,也降低了大众参与的门槛,把普遍困惑“该怎么扔”,变成“顺手就能扔”,让安全处理从“可选项”变成“必选项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家庭过期药品的安全退出,需要完善回收体系,也在于更新用药理念。从过往经验看,很多过期药来源于囤药过度。一些药店、药房为推销药品“玩花招”,以“充卡优惠”等吸引老年人,加剧了资源浪费。从源头减少无谓浪费智慧财讯,减轻回收的压力,需要推动药品按需采购、提升公众理性备药意识,同时引导企业减少不必要的促销和包装,这也是实现安全、绿色药品管理不可忽视的一环。
用心设计流程、贴近民生需求,处理过期药的老大难将得到解决。当然,更重要的,是推动形成全民参与、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,让“药不能乱囤、不能乱扔”成为一种常识、一种习惯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